署長獻辭
規劃署在一九九零年成立,至今已有二十年。回望過去,規劃工作的範圍和模式在這段時間內經歷了很大的變化。我們有更透明及公平的規劃制度,而公眾參與亦成為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這切合公眾期望更廣泛參與規劃決策程序以及越來越關注香港未來發展的情況。我們的工作也繼續支持政府致力改善環境的質素,並配合香港與大珠江三角洲地區鄰近城市進行區域融合的趨勢。
年內,本署完成了「邊境禁區土地規劃研究」第二階段社區參與活動,另外亦與土木工程拓展署合作,繼續進行「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研究」,並在二零零九年年底展開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活動。這兩項研究特別注重文化遺產的保育和活化以及自然保育,並就如何善用這些資源徵詢公眾和專家的意見。我們舉辦了多場公眾論壇、簡介會和工作坊,並與有關人士以互動方式直接對話。邊境禁區和新發展區的研究會分別在二零一零年和二零一一年完成。
在改善地區環境方面,本署已委託顧問進行有關流浮山鄉鎮及鄰近地區以及改善沙頭角鄉鎮及鄰近地區的可行性研究。「旺角購物區地區改善計劃」已經完成,市區重建局和相關的政府部門正跟進推行有關的建議。同時,我們亦展開「港島東海旁研究-可行性研究」,並舉辦了區議會參與其中的公眾構想活動、繪畫比賽和工作坊。第一階段的公眾參與活動已經圓滿結束,繼而會進行詳細的可行性研究。經過差不多三年的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進行廣泛的公眾諮詢後,我們正為「中環新海濱城市設計研究」作最後定稿。根據新海濱區的示意總綱發展藍圖,新海濱會闢建延綿兩公里的海濱長廊,並提供11公頃的公共休憩用地,另外亦擬設綜合行人路系統,以加強毗鄰地區與海濱的連繫,讓市民前往海旁更為便利。
為了跟進「香港2030研究」中有關加強與內地連繫的建議,我們在本年已展開或完成了多項工作。「二零零九年跨境旅運統計調查」現正進行。這項調查每兩年進行一次,可助進一步了解跨界行程的一般模式,以及跨界旅客的社會經濟特徵和旅運模式。調查所得的資料除了可為跨界交通模型提供數據外,更有助進行跨界基礎設施的規劃和策略性規劃。此外,有關落馬洲河套地區未來發展的研究亦在二零零九年六月展開,這項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和深圳市政府攜手進行,有意把河套地區發展作高等教育用途,輔以研發設施及創意產業。八月,我們公布「二零零八年香港人在深圳居住狀況調查」的結果。這項調查是與深圳市統計局合作進行,旨在了解移居深圳的香港人的數目、社會經濟特徵和跨界行程模式。九月,本署舉辦大珠江三角洲區域規劃研討會,香港、澳門和廣東的官員、學者和專家均踴躍出席。會上亦公布了由本署委託顧問就區域鐵路、道路和水路運輸所進行的三項研究的結果。十月,我們向公眾發布「大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的結果。這項策略性規劃研究由香港、廣東和澳門合作進行,是首項同類型的研究,為三地政府提供合用的綱領和參考資料,以期在未來把大珠江三角洲發展為世界級的城市區域。
為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我們繼續檢討分區計劃大綱圖,旨在修訂發展規範,回應公眾對“屏風式”樓宇及視覺影響等問題的關注。這是充滿挑戰的工作,因為有需要在公眾訴求與善用本港稀有的土地資源之間,取得平衡。有關工作涉及公眾申述程序,所有持份者的權益可通過具透明度的方式,進行討論。目前,進行空氣流通評估是檢討法定圖則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並可提供資料,為新的大型地盤訂定發展參數。我們亦正制訂香港都市氣候環境圖,研究氣候環境與都市建築形態的關係,從而回應高密度發展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
在新界鄉郊地區,我們已加強執行管制行動,對付在具有高生態及保育價值的地點(如河上鄉及鹿頸地區)所進行的違例填土活動。我們已向有關人士發出法定通知書,規定他們中止違例發展行動,繼而發出恢復原狀通知書,規定他們須修復受影響地區的綠化環境。
在城市設計上,我們利用資訊及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研製三維模擬工具及視像表達效果方法,以幫助進行規劃研究及評審發展項目。此外,我們亦加強在全港性及分區規劃工作上,推展無線傳遞技術的應用以及改良互聯網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運用。
除每年透過外展計劃在中學舉辦講座及展覽外,位於大會堂低座附屬建築物的香港規劃及基建展覽館,亦提供重要的場地,讓我們與公眾接觸。為提升現時的服務,全幢附屬建築物將會擴展為展覽館,翻新工程可望於二零一二年年中完成。為維持現有服務,我們已遷入美利道多層停車場大廈地下的臨時展覽館,雖然場地屬臨時性質,但我們亦盡量使展覽館充滿生趣以及提供互動效果。
年內,我們工作非常繁忙,幸得同事一直以來鼎力支持。他們專業盡責,令本署可謹守承諾,服務市民,本人特此向他們致謝。本人相信,本署定能應付未來二十年間的新挑戰。
規劃署署長
伍謝淑瑩女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