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背景
邊境禁區無疑是香港最神秘的地方。自一九五一年被劃為禁區後,接近六十年來,該區只限持有特別許可證的人士方能進入。儘管毗鄰的深圳由寂寂無聞的農村急速發展為金光閃爍的都會,香港的新市鎮發展計劃也把禁區的南面都市化,但邊境禁區大部分地方並沒有受到城市發展所影響。邊境禁區數十年來悄悄地偏處一隅,仍充滿鄉郊氣息,草木茂密,環境自然恬靜,看起來它似乎跟不上現代化的步伐。
當保安局於二零零八年宣布將分階段從邊境禁區釋出約2 400公頃土地後,該區的命運便一直懸而未決。當地人覺得他們的機會可能已來臨,渴望藉禁區的開放而得益,環保人士則力主保護這塊可能是大自然最後的樂土,而很多商人認為該區有潛力成為港深的鎔爐,那裏商機處處,必須善加利用。
就在社會各界訴求互相矛盾的情況下,規劃署展開了「邊境禁區的土地規劃研究」。研究的目標,是在從邊境禁區分階段釋出土地前,為該區制定土地用途規劃大綱,作為擬備法定規劃圖則的基礎。土地用途規劃必須採取全面綜合的方式,才能制定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發展計劃。
我們為該區制定土地用途方案時,必須考慮它的潛在策略角色,以及附近地區的發展,包括邊境另一邊蓬勃發展的深圳、香港擾攘的新市鎮和擬議的新發展區,以及香港與深圳政府日後在現時位於邊境禁區內的落馬洲河套區所合作進行的發展。不過,在研究過程中,該區歷史遺留下來的重要生態和文化價值更是理應受到重視的。
機遇和限制
研究範圍東部的山丘和西部的濕地,均會對建築發展和工程造成限制,但對中部平地的大片荒廢農地和鄉村羣,人們很自然地會把該處視作市區式發展的用地,尤其是香港經常都渴求適合發展的土地。有關地區鄰近現有的口岸設施和擬議的蓮塘/香園圍口岸,也是一大優勢。隨着香港與深圳的交流日趨頻繁,該區或有巨大潛力可進行多類發展,以進一步加強兩地經濟中心的功能。
不過,我們不應低估該區發展的限制。隨着北面和南面的城市區群看似無止境地不斷擴張,該區在發展上則遠遠滯後,無論在視覺上或實際環境上,均與鄰近的都市區有很大差異。該區的生態價值已有完備的記錄,不必詳加解釋。但除了生態外,靜寂悠閒的鄉村錯落地散布於研究範圍中部,散發出一種固有的原始魅力,是其他地方的鄉村式發展罕有的。總而言之,研究範圍的情況獨特,我們在決定該區的命運前必須非常審慎,這不僅是環保人士和懷舊者的觀點,即使一般人亦有此看法。
研究範圍除具有生態價值和文物的地區外,亦存在傳統墓地、墳場和風水林,加上土地業權分散,又缺乏基建設施,這些因素對於在該區進行大規模發展,確實會造成限制。
願景和主題
當構思保留這珍貴的綠色地帶作發展緩衝區,為稠密的混凝土建築提供視覺調劑仍在雛型時,研究小組已開始就研究的願景諮詢公眾。研究從策略規劃的角度,提出把研究範圍設成「港深之間的自然保育、文化遺產及可持續用途地帶」的願景。在這願景下,有三個基本主題,即「加強自然保育」、「保護文化遺產資源」和「推廣可持續用途」。研究着重保護該區寶貴的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但不會排除任何建議作適當發展的方案,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邊界的策略性位置,以及跨界交流日益頻繁的趨勢。
社區參與
研究的社區參與活動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涉及概念規劃草圖,而第二階段則涉及發展計劃草圖。第一階段社區參與活動在二零零八年五月至八月舉行。我們為不同的相關人士/團體舉辦簡介會和公眾論壇,包括鄉事委員會、區議會、鄉議局、郊野公園委員會、城市規劃委員會、環境諮詢委員會、立法會、深圳政府當局、學術和專業團體及市民大眾。
但除在預先安排的簡介會和會面之外,我們亦以更靈活多變的方式進行社區參與活動。在研究正式展開前,規劃署已開始與研究範圍內所有20條鄉村的村民、相關的非政府組織、關注團體等,以互動的方式持續溝通。我們明白到這些人士/團體存在固有的分歧,但相信如盡早與他們持續進行誠懇的溝通,會有助部門適時制定路向大綱。
|
與村民實地考察 |
但是,圖則的諮詢過程並非坦途。有些村民反應極為憤慨,認為當局在撤銷禁區的同時,把他們認為是偏重保育的計劃強加在該區之上。他們在地區公眾論壇舉行時進行請願和抗議,反對研究的概念圖則。其他一些人士則較為克制,但亦表達了強烈和清晰的意見,就是希望有更多發展機會,藉以振興當地經濟,改善他們的生計。
|
當地村民進行請願 |
對於一些村民的反應,我們不感意外。事實上,他們的訴求不難理解。另一方面,其他對該區的願景和概念圖則的回應普遍是正面的、溫和的,這使我們感到欣慰。我們更感高興的,是一些人對規劃概念表示欣賞,稱許我們致力平衡保育與發展,並支持循此路向制定詳細的圖則。
我們根據接獲的公眾意見和建議,改善和再詳加制定概念規劃草圖的建議。與此同時,我們亦繼續與村民溝通,嘗試向他們解釋擬議發展策略的實質內容,以釋除他們的疑慮。我們在參照整體技術評估的結果後,制定了發展計劃草圖,在二零零九年年底進行第二階段社區參與活動。
|
與區內居民對話 |
發展計劃草圖-概述
在取得社區的廣泛支持下,我們為該區制定了願景和規劃概念。可是,要把概念圖則轉化為發展計劃以實現規劃願景,卻殊不簡單。發展計劃草圖旨在提供可持續規劃大綱,同時保留現有的鄉郊風貌和尊重當地傳統及生活方式。擬議的土地用途大綱也會帶來商機和就業機會,有利區內經濟。我們亦須保育並活化現有的自然和文化資源。雖然『不宜進行發展』的推定會繼續適用於具有重要保育價值的地區,但我們會在其他地方推動文化和生態旅遊、休閒農業,以及適當規模的發展。這些發展項目不但會成為香港及深圳居民的消閒地點,更可提供避靜的好去處,讓都市人能夠欣賞和接觸大自然。善用邊界的策略性位置,也有助加強港深兩地的經濟融合。
|
香園圍的文物建築 |
|
發展計劃草圖 |
發展計劃草圖-詳情
更具體來說,有關研究範圍西部的建議主要是保育新田和蠔殼圍的濕地和魚塘和以保育為本的康樂用途。研究建議在馬草壟山坡興建生態旅舍,該處可俯瞰風景如畫的濕地。生態旅舍在建成後,會是全港首個同類型設施。
|
擬在馬草壟興建的生態旅舍 |
相比研究範圍西部屬水體環境的生態價值,東部的生態價值則與陸地有關。研究建議把紅花嶺劃定為郊野公園,在新界東北八仙嶺和深圳梧桐山之間,形成連綿不斷的生態聯繫。
研究範圍中部是農地和具有文化遺產價值的村落。研究建議保存和加強這些農地和村落的天然和文化資源,並同時容許進行與住宅和旅遊相關的發展。建議在該區進行休閒農業、康樂活動和低密度住宅發展。
研究亦建議闢設一條長達30公里的遠足徑,把區內的自然生態景觀、具建築和歷史價值的建築物,以及活動中心聯繫起來,推廣該區的文化和生態旅遊;此外亦建議設立單車徑。不過,我們也得承認,有關地區橫跨兩大都市區,又有鄰近口岸設施的優勢,加上出入境手續的效率提高,即使以審慎的方針為該區進行規劃,也很難駁斥一些要求作更密集發展的呼聲。為了作出平衡,研究提出設立三條發展走廊的概念,以充分利用連接現有落馬洲和文錦渡口岸的直接通道,以及較後擬在蓮塘/香園圍興建的口岸。這些發展走廊可發展商業、零售、娛樂、批發中心等用途,以發揮走廊地理位置的優勢。
|
遠足活動 |
未來路向
要在規劃中達至平衡殊非易事。儘管如此,發展計劃草圖仍受到大部分市民接受,公眾也非常支持以全面的角度進行規劃。經過漫長的協調工作,我們在研究過程的努力終於取得成果。我們明白未必能把一切做到完美無缺,但規劃署會繼續與有關人士溝通,務求盡可能解決他們所關注的問題,而又不違背規劃概念的意向。
規劃研究的漫長工作接近尾聲之時,就是擬備和落實法定圖則的工作之始。一直以來,邊境禁區的界線實際上是爲市區擴展和違例用途訂了界限。在邊境禁區縮小後,我們必須提高警覺,防止違例發展擴散,以免破壞該區一直受充分保護的環境。未來擬在該區進行的建築發展都必須通過審核,以確保有關項目與自然環境互相協調。
城市發展和現代建築有其吸引之處,但自然景觀和文物也不遑多讓。我們為即將開放的邊境禁區擬備的規劃方案,並不是為了重設另一個緩衝區,全面禁止發展。反之,我們是要在城市發展中保留一片綠洲,也可同時推動當地經濟。
|
城市發展中的綠洲 |
|